重磅方案!教育部部署未来三年高校专业大调整
该文件明确了未来三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“路线图”和“任务书”,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从“规模发展”向“精准适配”转型进入关键阶段。
《方案》强调,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,聚焦“四个面向”,稳中求进、先立后破,协同联动、试点先行,建立健全科技发展、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,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。
·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,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组;
· 创新目录管理机制,缩短调整周期,加强研究生、本科、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;
· 完善分类发展机制,差异化推进基础类、应用类、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;
· 改革评价考核机制,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,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;
· 优化激励引导机制,统筹招生计划、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,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。
· 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,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,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;
· 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,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、培养质量下滑、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;
· 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,加快教学内容迭代,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,支持高校教师(教学)发展中心、导师发展中心等高质量建设;
· 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行动,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新型人才培养平台,加强成熟模式的辐射推广。
响应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要求,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区域重点产业需求和岗位变化,精准识别专业设置缺口,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,快速响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,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和产教深度融合。
落实供需对接机制建设要求,通过校企供需对接系统为高校与企业搭建高效合作通道,实现项目集中发布、资源精准匹配与合作全过程管理。高校可借助系统开展人才培养、实训就业、技术研发等多类型合作对接,强化校企间资源互通和合作实效。
贯彻多元评价体系改革要求,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多维度岗位胜任力评估体系,实时评估学生技能掌握、胜任度及学习趋势,为学校提供专业、班级及个人层面的数据洞察,助力优化课程设置、推动教学个性化、完善人才培养策略。
执行学科专业优化行动要求,依托可配置指标库与自动化流程引擎,支持高校开展多维度专业评估与常态监测,实现办学质量动态预警、问题溯源与整改跟踪,赋能管理者科学决策与资源优化,推动社会需求不足、质量下滑专业的识别与系统改进。
落实人工智能赋能要求,通过音频、课件、数字人等多种形式,快速生成高质量教学视频,提升资源建设效率。构建智能教育服务生态,利用智能体等工具辅助学习、教学与管理,加快教学内容更新迭代,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与个性化水平。


